包括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怎么死的呢。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在这个主持人的嘴里,东世玉是怎么死的呢,除了李煜的死,是赵光义以谋反罪造成的,其他人的死似乎都成了一个谜,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1、孔融怎么死的?
文章憎命达,孔融的刚正的文风注定他的脑袋在脖子上呆不了多久。自古以来,统治者可以降服文人的躯体,无法统治文人的思想,所以古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近有清代文字狱!孔融是被曹操诛全家的。这个孔子20代世孙因为发表一篇违背孔子的文章,被曹孟德以大不敬之罪杀了,当然,曹操杀孔融之心早己有之,从孔融发文章暗讽曹丕夺人之妻,还有征乌恒时孔融的嘲讽,从那时起,孔融的脑袋只是暂住在脖子上了。
2、《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之死,“水浒传”说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浒传”绝非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征四寇》。按照施耐庵的设计,鲁智深绝不可能如此死去,他的归宿绝非是在钱塘江,而是另有他处,那么,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征四寇》瞎编鲁智深之死“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九回中,写到了鲁智深之死,书中说,梁山征讨方腊凯旋,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塔与武松同住一间僧房,到了晚上,被钱塘江潮声惊醒。鲁智深以为是战鼓声响,便挥了禅杖,抢出门来准备厮杀,六和塔的和尚见状,告诉他这是潮信,不是战鼓。一听“潮信”二字,鲁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长老在五台山留给他的佛偈: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于是,便主动坐化了。鲁智深坐化后,续书《征四寇》大肆做了一番渲染,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宋江班师回朝,宋徽宗封赏梁山好汉。
早已坐化的鲁智深因为活捉了方腊,被追封为义烈照暨禅师,这便是鲁智深的“正果”了。续书这样写,确实也很有意思,鲁智深的死法似乎也印证了佛门“因果”,很有点神秘,也很令看官们唏嘘,这样的写法,如果不看施耐庵正版《水浒传》,却是很精彩的。不过,鲁智深如此结束自己的一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故事,而是续书瞎编,
为什么呢?智真长老的两道佛偈贯华堂本第四回“小霸王误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智真长老在鲁智深即将离开五台山时,送给他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佛门偈子,应当就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了,这则偈子的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但绝不是在钱塘江,而是在镇江,鲁智深最后的归宿应当是在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
续书把鲁智深的坐化地移到了钱塘江,为此,给智真长老编造了一条俗不可耐的假偈语,这是“水浒传全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所讲的事情。当时,宋江佂辽得胜,路过五台山,便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五台山参禅,拜谒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在给宋江一则偈语后,再次给鲁智深讲了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则偈子太过直白,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门“隐语”,与四言八句的乡间俚语很有得一拼。如此粗俗之语,竟然出自得道高僧、方外高人之口,可见续书作者水准与施耐庵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这则偈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纯属胡编滥造。为什么呢?施耐庵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以历史大线索贯穿整个故事,
即便施耐庵有可能写到《征四寇》的故事,其时间顺序也应当是:佂田虎、剿王庆,灭方腊、破大辽。这样的故事顺序,智真怎么可能在佂辽之后放一个马后炮?佂田虎、剿王庆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的事情,最早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没有这两个故事,是余象斗在双峰堂刻印《水浒传》时加进去的,梁山好汉佂辽的故事,也是在“天都外臣本”中才出现。
文章TAG:大山美名子怎么死的 名子 孔融 大山 大山美名子怎么死的 孔融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