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识是什么意思,识的字义是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运气王 2023-10-16 13:07:40
本文目录一览
1,识的字义是什么
识的解释[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zhì] 1. 记住:博闻强~。2. 标志,记号。识的含义是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是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 shí ]1.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识 shí①认识:~字│素不相~│有眼不~泰山。②见识;知识:卓~│有~之士│常~│学~。另见zhì。◆ 识(识)zhì〈书〉①记:博闻强~。②记号:款~丨标~。另见shí。
2,识的佛学六识
【 识 】《 佛学大词典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同)、意(梵mano ,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合使用。依唯识宗之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梵vijn~apti ,音译作毗若底)。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3,识是什么意思
识,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识(识)shí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刵g )。识途老马。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识(识)zhì记住:博闻强识。标志,记号。笔画数:7;部首:讠;笔顺编号:4525134识,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
4,佛教中的知识二字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没有知识一词,只有善知识。有修养道行的人被称作善知识。善知识,好像是六祖坛经里面的话语,意思是好的话语,有正见的知识!记得六祖坛经里面精彩提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用了此心,直了真佛。佛教中的“知”是“智慧”的意思,“识”是认识、识得的含义。当然,“知”有正邪之分,“识”亦有正邪之别。只有在修炼和养心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方为“正知”“正识”罢了。 仅供参考。 【知识】
(名数)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与六粗相中之智相同。就心体云智识,就无期之相云智相。(参见:智相)。【又】(术语)朋友之异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识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识之义。诸经之初有“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即就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为善友善知识。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识,又单云知识。又劝善友使喜舍三宝,谓之劝知识,唱知识
【智相】
智慧的相状,亦即佛的光明,因佛的光明是佛智显现于外的相状。
5,佛教八识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6,佛教 八识是什么意识
每一个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前五识
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第六识
又称为意识,了别法尘。“审而不恒”,能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上的法尘做详细地分析、推理、记忆等。大正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说:“生起所作者,谓眼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能生意识。”也就是说以眼根和色尘为缘才能生起眼识,乃至以意根和法尘为缘才能生起意识,因此前五识和意识都是有生有灭的法,在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等五位的状态中都会断灭,是生灭变异之法,也是缘起之法。
意识不遍一切处、一切界、一切时,与前五识俱起,但不在五识中;同样与意根俱,而不在意根中。在四阿含经中, 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所以意识必须借着意根、法尘、色界或欲界众生的五根身不坏等外缘才能生起;如果外缘有缺失意识即不能生起,所以意识是缘起法。既是依众缘而起之法,则是生灭变异法,就必定是无常法。所以意识不论修到什么程度、多么微细,都是三界内的有为法,永远不离三界。
第七识
又称为意根或末那识,“恒审思量”。意识觉知心依之而后方能起,是意识之根故名意根。主宰意识之思维,由于意根处处作主、时时作主,恒常不断的普遍计度前六识,于依他起性上不知其妄而起遍计执性,因此导致生死轮回不断。
第八识
依照 释迦佛陀开示,其所具有的众多体性,分别有各种不同名称,例如: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心、真如、自性、法性、空性、实相、本际等。第八识为大乘佛法的基础,在三乘经典中较常使用的名称为如来藏。 第八识真实心 佛在般若经中说祂为“不念心、无住心、非心心、无心相心”,自无始以来一向无念,一向离语言道,一向不起见闻觉知之心行,乃至不思量六尘一切法,故说“言思路绝、心行处灭”。如是体性自无始劫以来本来如是。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
九识解义
众生的觉识,求乐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细说有九识:
1. 眼识:眼 观 色,喜美丽、厌丑陋。
2. 耳识:耳 听 声,喜悦耳、厌刺耳。
3. 鼻识:鼻 闻 香,喜香气、厌臭气。
4. 舌识:舌 尝 味,喜好吃、厌难吃。
5. 身识:身 感 触,喜舒适、厌难受。
6. 意识:意 缘 法,喜顺意、厌逆意。
7. 分别识(末那):对前“六识”起分别而取舍,喜爱的则贪念、厌恶的则嗔恨,得到喜爱的就乐,失去喜爱的就苦,得到厌恶的就苦,逃离厌恶的就乐,多数众生在这苦与乐中轮回。
8. 藏识(阿赖耶):对贪、嗔的贮藏记忆,即成“业”,业有善业、恶业,所谓“三尺头上有神明”,是指善恶行为都由藏识记忆。众生的习性由此生,也是轮回的种子,所谓善恶有报,指藏识中善恶的种子在因缘成熟时会显现,就象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
9. 清净识(庵摩罗):觉识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诸佛的境界,它超越了苦与乐,所以不在苦乐中轮回。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后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只要回到清净识,即是成佛。
虽然细说分九识,实则九识即一心,一切众生从中生,诸佛菩萨从中成。
《心经》中说: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空是本体,识是众生遇境起心动念产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体,波是水动荡起伏产生的假象。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
7,佛教八识都是什么
阿赖耶识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一)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我国各宗派对阿赖耶识亦有多种说法,如∶(一)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二)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三)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
阿弥陀佛!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文章TAG:
佛教识是什么意思佛教 是什么 什么
大家都在看
-
立春和春节哪个是一年之始,春节和立春有什么关系吗
2022-10-08
-
什么生肖心情最好,这3个生肖性格好
2022-04-30
-
拜祭如何写,祭拜灶神写什么
2022-09-09
-
如何对付狮子座领导,如何对付正在生气的狮子座
2022-09-27
-
哪个省的女孩最凶,全国哪个省的女人最招人喜欢
2022-08-17
-
猪和虎的婚姻怎么样,猪和虎相配婚姻如何
2022-09-12
-
除夕夜 守岁如何讲究,除夕夜要不要守岁
2022-08-21
-
怎么烧衣服给死人能收到,逝者的衣服还能烧给她吗
2022-06-16
-
灶神符怎么写,祭拜灶神写什么
2022-06-21
-
为什么坟上不栽花,为什么不烧掉上面盖着的花圈
2022-07-30
-
人长期被欺负会怎么样,被人不断的欺负
2022-06-17
-
为什么立春前后不出门,为什么立春不能扫房
2022-09-22
-
数字1到81哪些是吉数,都有哪些数字属于吉祥数字
2022-08-03
-
数字8有哪些寓意,都有哪些数字属于吉祥数字
2022-07-31
-
为什么商家初五才开市,初五开市有什么说法
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