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变易、改变、替换等意思,“色”有容色、脸色的意思,也有美色的意思。可能是取君子应时而变的意思吧,这里把色当角色来理解了。杨伯峻的解释是:对妻子,看中的应该是品德,而不是姿色。下谥则是贬义的谥号,我们熟知的就有周幽王的“幽”,周厉王的“厉”,有隋炀帝杨广的“炀”,这些都是恶谥,是对他们的批评。
求高手解答,《论语》中“贤贤易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题主好,“贤贤易色”出自《论语 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前人对“贤贤易色”的多重解释两个名词放在一起,第一个名字常当动词用,在古人,这是一种句法,“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庄子 山木 》)意思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累呢?第一个物当利用讲。
“色色而不色”是说君子喜欢漂亮的女人,但并不放荡淫乱,第一个色当喜欢讲。“贤贤”也是这种用法,第一个贤是动词,可当尊重来理解。“易”有变易、改变、替换等意思,“色”有容色、脸色的意思,也有美色的意思。朱熹的解释是:看到贤良的人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的解释是:对妻子,看中的应该是品德,而不是姿色。王念孙把“易”训做“如”,对这句话解释成了喜欢贤德的人如同喜欢美色,也就是好德如好色。
南怀瑾的解释是:看到贤德的人肃然起敬,容色都变得庄重起来了。有人解释为重视贤德的人,轻视女色,把易理解为轻易。有人解释为我们应该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不要太在意他的长相容貌。甚至有人解释为贤者善于改变自己的角色。可能是取君子应时而变的意思吧,这里把色当角色来理解了。还有一些大德高僧,他们结合佛家修行的要旨来解释,就更为多样复杂,别的解释就不再列举了,野狐还是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二野狐的理解对“贤贤易色”,前人存在着过度解释的问题,这种现象在解释经典的时候普遍存在,原因是古文中词语有多义的情况,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合理解释。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存在“六经注我”的现象,学者注解经文时,有时会让经文服务于自己的想法,按自己主观的要求去注解,注解的内容虽偏离了经义,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能为当时和后世很多人所认同。
“贤贤易色”的意思没有那样复杂,南怀瑾的解释比较恰当,就是看见贤德的人肃然起敬的意思。我不赞同因为后面涉及对君要忠,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信就把这句理解为对妻子要看德而不是姿色,勉强的和后面的三种人伦关系一致而成为四伦。《学而》篇有不少关于“学”的章句,孔子的“学”包括典籍的学习,但更侧重践行,这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学是不同的。
文章TAG:德辉 汤德辉 志愿者 党员 德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党员志愿者汤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