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三大寺的诵经方式称作“佐盖”。藏地寺院诵经,声音很低沉,这是出自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在措钦大殿僧众集体念经时,领诵师要保证声音传递到每一个人耳朵里,在没有耳麦和扩音器的年代,“超低音诵经”就发明了,我曾在寺庙里做义工,每天参加早晚课诵经,因为我是新来的,需要对着早晚课本念,师兄们则是空手背。

1、寺庙念经为什么听不清楚?

寺庙念经为什么听不清楚

这个听不清是自然的,一个不接触佛教的人听清楚了那是不可思议。我曾在寺庙里做义工,每天参加早晚课诵经,因为我是新来的,需要对着早晚课本念,师兄们则是空手背,即使是这种情况,我看的速度还跟不上他们背的速度,几分钟后就不知道他们诵到哪个地方了。经文里有很多生僻字,连一起也看不出是什么意思,应该只是音译字,如果连意思都不明白,又如何听得懂,听得清楚,

其实就像我们听歌,有时也听不出歌词,何况歌词的意思要比经文浅显得多。我在寺庙二十多天,反正到最后也没完整地诵一遍早晚课,只是速度能跟上,不再是听天书,这可能与我不够虔诚有关吧,因为我的初心就是体验一下青灯古佛的生活,才到寺院去做义工。而那些师兄都是居士,白发苍苍,能熟练快速的背诵长达一个小时的经文,其中还有人不识字,这份虔诚令人敬佩,

可是,我个人的看法就是,会背经文是好事,但是不知其义也不行,其行为举止总显不足。某些师兄们对佛虔诚,对出家师父们恭敬,偏偏少了对其他人的友善,这种现象不只是在这家寺院看到,后来去的两家寺院也有此种现象,想来想去,就是光会背经文,不懂经文的义理,未修心修德。比如一次,我和另一位义工在吃早餐,坐我们前面的一位居士大约是嫌我们吃得慢,回过头就骂:“你们义工就是来干活的,不是来享受的,还不快点吃完了去干活,

2、为什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为什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记得还有种说法“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题所述“好念经”与“会念经”应该算异曲同工吧,只是“好念经”多了层意思,在这段句子里面,“好”的词性除了形容词,还应该有个词性是“助动词”,当词性是形容词时,与会念经一样,可以理解为,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当词性是助动词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成了“要念经”,“该念经”或“得念经”了,

说到这里,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点,1,区域层面的不同,外来的和尚带来了新的理念,这个解释也适合去外国的中国和尚;2,为外来的和尚提供合适的念经环境,“他得”,“他要”或者“他该”念经了,这个解释同样也适合在外国的中国和尚老漁以为,国内的和尚其实也是很有水平的,如“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在考验僧人悟禅时的定力;“两个和尚抬水喝”赞扬了僧人间的协调性;“一个和尚挑水喝”说明了出家人的艰辛。

3、怎么诵经才能法喜充满,不疲倦,有益身心健康呢?

怎么诵经才能法喜充满,不疲倦,有益身心健康呢

诵经的确有一定窍诀,跟说话、唱歌都有很大区别。藏地寺院诵经,声音很低沉,这是出自一种特殊发声方法,拉萨三大寺的诵经方式称作“佐盖”。“佐盖”,在发声时喉头下压、松弛声带,以加强胸腔共鸣使声音形成低沉、浑厚的音色,演唱音域最低可达大字组C附近,接近人类所能发出的低音极限。这种发声方式和实际需求有关,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在历史上分别为三千、五千和七千的僧人定数(只是这样规定,但事实上色拉寺历史上人数最多时超过一万还是两万)。

那么,在措钦大殿僧众集体念经时,领诵师要保证声音传递到每一个人耳朵里,在没有耳麦和扩音器的年代,“超低音诵经”就发明了,“佐盖”低沉浓重的共鸣会在多声部重叠中形成强大的“音场”效应,传送甚远。汉传寺院,有梵呗,梵呗是佛教徒(确切地说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修持的音声修行法门。

包括赞呗、念唱,我对梵呗不是很了解。但一位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佛教徒老师兄告诉我,汉地寺院的念诵、唱腔,跟普通唱歌不一样,具体怎么个不一样,我忘记了,但效果就是,唱歌是耗气的,一般人去KTV不靠酒精之类撑着,吼半小时嗓子就得嘶哑,而寺院的唱腔,哪怕从未受过训练的普通人,用这种方式唱念经文,也是越念越有精神,不耗气,甚至补气。


文章TAG:诵经  法喜  充满  为什么 诵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