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地方把农历正月十六,也当成一个节日庆祝。要说正月里的习俗还真有一个,不过那是我小时候的事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什么习俗或禁忌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正月半夜里敲田鸡,稻田里有青蛙,菜地里也有青蛙,青蛙就是庄稼的保护神,也是农民丰收的指望。
1、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
问: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因为元宵节是农历年当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上元节。在很久远的过去,元宵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在封建社会,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百姓家的女孩子都不能随便出入家门,更别说到你先热闹的场合,可是元宵节这一天晚上却可以随便的出来接灯游玩,于是一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了元宵节。
我们北方农村的元宵节有很多的讲究,第一件事就是做萝卜灯,现在的人们很少有做萝卜灯的了,大家为了简单省事,买了那些短小的小红蜡烛,代替了萝卜灯,记得我小时候,做萝卜灯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小孩子们都喜欢做。把红色的胡萝卜洗干净,切成段儿,把胡萝卜中间的瓤抠出来一些,做萝卜灯当然需要灯芯,我小时候的萝卜灯芯都是用玉米秸秆的皮,外面缠上棉花,插胡萝卜瓤上面。
然后将蜡块融化,将燃烧后的蜡油倒在胡萝卜瓤里面,现在人们基本都是用一些长牙签,外面缠上棉花做灯芯。傍晚早早的点燃这些萝卜灯,在门的两边各放一个,这意思是给已故的老祖宗照着亮,让老祖宗们回家过元宵节,做萝卜灯的日子,在我们这里也是有讲究的,做萝卜灯只能选在今天做,也就是正月十三这一天。因为我们这里有句俗话说:做三不做四,做四出秃子,
意思就是说,做萝卜灯只能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做,明天如果做萝卜灯,家里的孩子,头上就不长头发,可能会长成秃头。当然,这些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老辈人的传统说而已,下午的时候,男人们也会带了这些萝卜灯,还有香烛和鞭炮,早早的去上坟,我们这里叫做送灯。其实就是去请家祖宗们回来过元宵节,在坟前也要把这些萝卜灯都点亮,
2、正月有什么习俗?
謝邀!要说正月里的习俗还真有一个,不过那是我小时候的事了。正月十五,白天有舞龙的、打腰鼓的、还有穿得花花绿绿打扮成蚌壳精、鲤鱼精、划着小船的、踩高跷的等等,还有庙会可逛,农村里白天吃元宵,逛庙会看舞龙舞狮,到了晚上就静了下来。突然,空旷的田间阡陌传来一阵阵梆、梆、梆的敲击声,同时传来人的叫喊声,这就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敲田鸡。
田鸡就是青蛙,专吃害虫,那时候不用农药什么的,地里的庄稼全靠青蛙保护。稻田里有青蛙,菜地里也有青蛙,青蛙就是庄稼的保护神,也是农民丰收的指望,所以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到地里去敲田鸡,把田鸡敲醒。敲田鸡时都要说一些希望庄稼丰收的吉利话,边敲边喊,田间小路都走遍了才回家,这就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正月半夜里敲田鸡。
3、农历正月十六还有什么习俗吗?
过完春节,又过了元宵节,年也基本算是过完了,但是,有很多地方把农历正月十六,也当成一个节日庆祝。有“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之说,我记得小时候,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舞火把”。我们那时还只有十多岁,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体生产队里的稻场里,搞一些稻草扎成火把,有时生产队干部发觉了会挨骂,我们就到自家“茅司”(厕所)里拿出一个破扫帚,不用扎就是一个现成的火把,
另外我们还准备了火源,买了二分钱一盒的火柴,又捡了一些油毛毡(建房用的沥青布),一切准备就绪,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夜幕降临,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就把火把点燃了,在麦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着,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其实是麦子在“分蘖期”需要“践踏”而已,孩子们的脚步滥踩在麦苗上,会让麦子长得更旺。
文章TAG:正月 习俗 农历 十五 农历正月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