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火箭炮为什么名字叫“喀秋莎”

1938年,苏联年轻火箭专家科罗廖夫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务,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亚,年仅31岁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转眼变成了挖金矿的苦役犯,卫国战争爆发后,科罗廖夫被转到第4特种监狱工厂进行军用火箭研究,在那里他设计出一种齐射火箭武器,一种烈火史诗般传奇故事的火箭炮,这就是二战时声名远扬的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

这种独特的多联装火箭炮,改变了炮兵作战的形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BM-13式火箭炮的爱称,并不是改武器的正式名称。因为该炮由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出厂时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

由于火箭炮在苏联是严格保密的,多数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于是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BM-13型火箭炮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苏联红军在炮兵部队装备了四大系列的火箭炮,他们分别是82毫米的B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总共装备了2400门BM-8火箭炮,6800门BM-13喀秋莎火箭炮,还有1800门BM-30/31重型火箭炮。BM-13喀秋莎火箭炮没有发射管,依靠导轨发射,火箭尾部安装有稳定尾翼,飞行时,空气动力的作用点(压力中心)位于全弹质心的后面,可以形成足够大的稳定力矩,来保证火箭弹飞行的稳定。

一辆喀秋莎装载16枚火箭弹,10秒之内便可发射完毕,弹着点虽然比较分散,但瞬间对敌军阵地大面积的覆盖式狂轰滥炸,足以摧毁一切,让敌人魂飞魄散。由于火力猛烈,BM-13喀秋莎火箭炮曾给德军以巨大杀伤。例如在柏林战役中,德军在钢筋混凝土的街垒里寸土必争,苏军则将重型火炮当成刺刀抵近射击。当时每个喀秋莎火箭炮有两个铁路枕木,把枕木垫在后轮下,就能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当喀秋莎开完火后,任何坚固的建筑物都会变成一片废墟。

“我们就是这样杀进柏林的。一次全连齐射打出64枚炮弹,每个重60公斤。炽热的炮弹碎片会把它触及到一切都燃烧掉,我心中有着对上帝的恐惧”——喀秋莎炮兵连长伊万尼辛曾这样回忆。BM-30/31火箭炮是苏联发展的一种大口径重型近程炮,口径有300毫米,与现在解放军装备的03式远程火箭炮的口径相同。该炮在研制成功,采用超大战斗部、小型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发动机内径只有152毫米,射程只有2800米,战斗部装药高达29公斤,相当于7枚152毫米杀伤爆破榴弹,4枚203毫米榴弹的装药威力,比任何苏军火炮威力还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鼓舞  名字  鼓舞可以叫什么名字  《鼓舞》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