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称为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四十天)。夏至过后,一天比一天热,但还远没到真正最热的时候,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的桑拿天才是真正的上蒸下煮的桑拿天,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黏糊糊、热烘烘的闷的上不来气的季节,三伏不尽秋来到,也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一句老话,到底是不进三伏就要立秋,还是三伏没有过完,也叫做不尽,才能立秋呢,不进和不尽,老话说的是哪一个呢。
1、中国农历中有“三伏”和“三九”之说,具体时间段是如何计算的呢?有哪些演变?
我国的三伏是指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共十天(一说二十天);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共十天。合称为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四十天),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其中从中伏到末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与之相对的便是三九,所谓的三九即是从冬至日起见九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止共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
2、古代人读书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现在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都会躲到“空调房”避暑,而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古人们更加靠的是“自然”来解暑,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调,更加接近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情境。我们来举几个例子,从大蒲扇到人工扇和现代一样,在没有空调的时候,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因此扇子在古代还有几个雅称,比如:“摇风”、“凉友”,是不是都很形象?大部分扇子是用竹编的,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扇子,摇起来轻如薄羽,毫不费力,
如果再添上几笔文人墨客的诗句画作,会更加有情趣。另外,在达官贵人家,还可以让仆人来扇风,这些风扇会装在一个转轴上,轴心有绳子,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应该算是现代电风扇的雏形了。瓷器消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国宝级瓷枕——北宋定窑孩儿枕,据说全世界只有三件,另外两件在北京,而台北故宫的那只形状和花纹更为精巧为上上品。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摸上去冰凉透彻,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在这样的枕头上睡觉非常凉快。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有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描写的就是瓷枕在酷夏的助眠作用,一般这句诗都会刻在瓷枕上。天然冰箱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但有钱人家会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以备夏日所需,
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低碳环保,不污染环境。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味的冰霜,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做出了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心静自然凉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浮躁了很多,有时候情绪比三伏天还热乎,
古人讲究“心静自然凉”,懂得“烦夏莫如赏夏”的道理,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诗,名字就叫《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也把这首诗送给大家,一起共勉,从消暑一事便知,古人不仅聪明还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3、农村老话说的“三伏不尽秋来到”,到底是不“进”,还是不“尽”呢,今年立秋在三伏吗?
夏至过后,一天比一天热,但还远没到真正最热的时候,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的桑拿天才是真正的上蒸下煮的桑拿天,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黏糊糊、热烘烘的闷的上不来气的季节,三伏不尽秋来到,也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一句老话,到底是不进三伏就要立秋,还是三伏没有过完,也叫做不尽,才能立秋呢,不进和不尽,老话说的是哪一个呢?其实这句老话,说的也是不进三伏,秋天必定来到,每年的立秋都是在中伏期间,是没有进入三伏,在中伏期间,立秋就会很准时的来到我们身边,立秋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7号和8号之间,农历的转换虽然很容易出现日期差距很大的情况,但立秋却不会出现在三伏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不得不赞叹我们的天干地支循环更迭,三伏是按照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时间的。
文章TAG:三伏天 三伏 古代人 读书人 度过 如何三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