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字,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所谓“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虽然都是一个人所独有的代号,但古人的姓、名、字、号均有其特殊含义。这个东西就略微有技术含量,在古代,穷人起个名,一个“狗蛋”之流完事,人们长期地挣扎于温饱线上,什么抱负都是空想,所以,字几乎是士大夫、文人、书生的特权。
古代人都有两个名字吗?
名,古人出生3个月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字,一般是弱冠之年(20周岁)才有,名就跟我们现在一样。而名和字之间又相互关联!古代为了表示对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比如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一般人见到他就叫他东坡兄、“字”和“名”在意思有关联,大多互为表里,故又称“字”为“表字”。一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姓、名、字、号,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招牌,这类似于现代人除了“大名”外,有的人还有曾用名、别名、笔名。虽然都是一个人所独有的代号,但古人的姓、名、字、号均有其特殊含义。若是“一招鲜,吃遍天”,也就不用搞这么多名堂出来——古人的姓、名、字、号有哪些特殊含义呢?古人的姓名和今天人们的姓名,含义完全相同。
从统计学上来看,所谓“姓”,就是一群人所共用的名,而名,则是个体所独有的。上古时代,人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深化出对自然造物的崇拜,尤其以氏族为代表,他们以自然造物为图腾,族群以“有熊氏”、“青云氏”及“有穷氏”名之,这就是后世熊、牛、云等姓氏的来源——以氏族名称简化而成的姓氏。除此之外,古人往往在他人的姓名前冠以职务、地名、祖先等“前缀”,进而演化为姓,如“鲁、韩、宋”等,“东郭、西门、池、柳”之流则是以景物、方位为群,“师、史、祝”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则是明显以官位为姓,所谓“公孙、王孙”之流,多半其祖上是王、公。
名,这是个人的符号,成因、来源要较“姓”更广泛。在早期,较为蒙昧的时代,人们可能以时间、纪实,甚至人的生理特征为名。如“时间名”,孔甲、盘庚、干支等,“生理特征名”如黑肱等,“纪实名”,如郑庄公出生时很不地道,其母难产,所以叫他“寤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夏商等朝,人们起名字时还未意识到将所谓期望、抱负之流融入后人的名字之中,总体来说,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胜”在朴素。
字,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所谓“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东西就略微有技术含量,在古代,穷人起个名,一个“狗蛋”之流完事,人们长期地挣扎于温饱线上,什么抱负都是空想,所以,字几乎是士大夫、文人、书生的特权。一般来说,“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也称“表字”,如《离骚》里面屈原的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所谓“正则”,即“平”,而“灵均”即“原”,即名为“平”而字为“原”。
以“字”为“名”之补充,宋代的晃补之可谓经典案例,他字“无咎”,补之而无咎,志气高、野心大。所谓“号”,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乍看之下,高大上,在古代,只有混得还不赖的中上层,才会有号,底层泥腿子,没有这种雅兴,就算真有号,那也很难被史书记下来。所谓“号”,就是个别称,也叫做别号。别号中以“居士”、“山人”最为常见,不过现代人如果听见这种东西,第一反应恐怕是修真题材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古代很多人喜欢给自己起个表字,例如曹操表字孟德,为什么现代人都不用表字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古人很注重礼仪和称呼,大家都知道,古代注重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丈夫、妻子、师生,尊卑有分,长幼有序,这些都是维护古代礼仪和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因此古人对名讳很是看重,对于家人、师长、朋友就不能直呼其名,又要表现得亲密一些,起一个大家都可以称呼的名号就理所当然了。到了民国,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民主和新思想渐渐深入人心,因此从民国开始,很多人就不取表字了。
文章TAG:起名 古代人 古人 名字 古代人给自己起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古人起名的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