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字不是简化字,而是草书的一种写法。作为草书书法传统,陆机的《平复帖》里的字,没有一个字是属于草书规范书法的,例如王献之的签名,就是一个草书写法,而不是简化字,书法家之所以偶尔会采用这些字,完全出自书法艺术的需要,你的问题不是“书法”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汉字发展史解决的问题,但是,草书写繁简字,也是一个书法实践问题。

1、汉语为什么不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汉语为什么不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在公元1765年到1840年欧洲的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一次划时代的社会变革,是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厂取代了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次工业革命让英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也成就了英国在18世纪的世界上,在众多的列强中成为了霸主。是当时全世界上第一强国,由于英国工业要向世界各国输岀,那么英国就要制定很多的标准。

所以英国制定的这些标准就成了世界通用的标准,这些标准当然也是用英语来书写的。由此英国人也就将英语推向了全世界,形成了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这是其一。再有18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国内生产能力的提升让英国的工业产能大幅度提高,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大批积压。这时的英国人必须找到海外市场来倾销他们的商品,

为此,英国人在世界上到处发动侵略战争。用武力协迫等手段让那些被侵略约国家签订不平等的贸易条约,英国人靠坚船利炮在全世界上肆无忌惮的发动侵略战争。由此也间接的把英语推广到世界各地,而中国在清朝中期国家还很富裕,但是清朝政府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外国的政治经贸往来甚少。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内经济基本崩溃,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2、“德”和“徳”,都是同一个字,为什么现在通用前者呢?多了一横,简体字还不如用后者?

要说德字,就不得不说一下“多一横、少一横”的问题。研究一下历史上“德”字的写法,可发现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德的甲骨文由外面四个折角(行,四通大道)和中间部分(直,不曲折,不犹豫)组成,表示大道直行;有的甲骨文将四通大道“行”简化为“彳”。德的造字本义表示: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

除此之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

(在此要说明一下,书法字典查到的“汉印”虽然是有一横,但找不到其出处,不清楚是否是出土的汉印里的还是后来人制的,但从“汉·帛书”可以看出“德”字是无“一”横的,而帛书的可信度是实实在在的,包括后面王羲之的小楷“德”有一横,我也没找到出处,写过王羲之帖子比较多的朋友可以留意下。)唐高祖李渊在李世民出生后,曾专门向寺院写过文章为李世民祈福,碑文收录在《全唐文》第三卷中,其中德字亦无“一”横,

原文如下:草堂寺为子祈疾疏。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有说法认为:“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代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族叔,开元天宝年间人。李白曾赠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他始学李斯《峄山碑》,在秦小篆变势又变体,而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几乎与其同时,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横。但在碑文(隶书)当中,德字却无“一”横,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六年,

撰文者韩云卿(据说是韩愈的叔父),以文辞独行于中朝;书碑者韩秀实是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篆额者李阳冰,人推为秦汉而后,篆书第一手。三人的合璧之作人誉为“三绝碑”,可见中唐时期,在篆书中出现了“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隶书写法貌似没有),但这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武德为唐高祖李渊年号,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


文章TAG:同一个  通用  ?_字为什么不是通用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