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野猪(家猪祖先)、狼(狗的祖先)这些动物的攻击性虽然很强,但是它们是一部分活动在人类的居住地附近,主动捡拾人给的食物,才慢慢形成的驯化,因此,它们初始与人接触时,对人的主动攻击性就不强。第三:投入产出比。在人类选择驯化的动物时,投入产出比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的说体型大的动物就能吃,而这些动物必须是食草动物,正是因为如此,曾经在野外杂食的野猪,在被驯化后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吃糠咽菜”的日子。

而对于原本就吃肉较多的动物,比如猫,人类则是选择让它自己捕食(抓老鼠),像狗在驯化后,食物构成比例几乎翻了个,由主肉食变为主素食。而且对于那些人类驯化后作为肉食来源的动物,显然是投入得越少,产出得越多越好,比如猪吃糠咽菜就能膘肥体胖,牛只吃草就有较大的体型和一身结实的肌肉等等。以上三点就是人类选择的驯化的动物具备的共同特征,而狮虎豹作为纯正的食肉动物,它们的攻击性很强、而且投入产出比非常低(成年一天要吃几公斤甚至是十几公斤的肉,但是它每天不可能长几公斤肉),所以,从开始,这些猛兽就没有作为人类驯化的目标,以至于到了当下,再想短时间内驯化它们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像马戏团中的狮虎豹虽然看起来受人的指挥,但是它们只是处于驯服的状态,离驯化还很远,这也是马戏团中的猛兽为什么经常伤人的原因,也是马戏团中为什么会把这些猛兽的牙齿拔掉的原因。因此,即使在动物园中从小的饲养下,狮虎豹也是存在野性的,它们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既然动物园中的狮虎豹还存在野性,为什么很难成功放生野外呢?在当下,狮虎豹虽然是自然界中食物链最顶端的猛兽,但是它们都属于濒危动物,其中大部分的个体都在动物园中,我们举个例子,我国独有的虎种华南虎,在人工饲养下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10头,但是华南虎目前依然处于野外灭绝的状态下。

由此可见,在动物园中的猛兽虽然有野性,但是想让它们重返野外是相当困难的。那么,有哪些阻力使得动物园中的狮虎豹很难再次野化呢?有两方面的原因:01 环境差异。在动物园中的狮虎豹要么是在铁笼里长大,要么是在一些狭小的“虎园”、“狮园”中长大,它们从小的生存环境与野生环境迥然不同,这就好比将一个美国的小孩从小放到中国,他学会的语言必然是中国话,至于他原本的“母语”,就要像我们一样慢慢的再从基础开始学习。

动物园中的猛兽也是如此,它们再次回到野外,从领地意识、团队合作、猎物选择、风险预估和规避上都要重新的去学习,而残酷的大自然往往不会给它们如此漫长的学习时间,这样无法适应野生环境的它们只有死路一条。02 生态构建。放生狮虎豹等猛兽,不是放生食草动物,因为它们在野生环境下能够生存非常依赖于生态的完整性,比如一头成年东北虎的领地范围需要200-1000平方公里,而在其领地范围内,必须有马鹿、狍子、野猪等猎物,而且还有具备一定的密度。

不然,即便放生成功,它们也会为了食物四处的游荡,到时候进入人类的居住地,就会激发人虎冲突。而在当下,适合狮虎豹等猛兽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少,盲目地放生不但可能造成个体的死亡,还会威胁周围居民的安全。因此,想要将动物园中的狮虎豹彻底野化,除了让它们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外,还需要有完整的生态区作为支撑。总结狮虎豹是自然界中的顶级猎食者,尽管它们中的一些在动物园中从小长大,但是它们从未被驯化过,野性尚存,我们看到的一些工作人员与它们互动也是在一个大前提下:饲养员以及喂饱的状态下。

曾经杀死老虎的狮王“弹坑”,是乌克兰的大狮子,虎迷敢看吗?

狮子和老虎谁更厉害,这是个没什么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争来争去??表面上看,是个人喜好问题。有些人死活就是喜欢狮子,就是接受不了狮子不如老虎的事实。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由于狮子和老虎生活区域不同,历史上西方人接触更多的是狮子,几乎没接触过老虎。在文化上,他们奉狮子为百兽之王,喜欢用狮子比喻勇士、国王等。

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狮子王》《狮王雷欧》等等都是狮子做主角,老虎做反派。受过这些动画片影响的小孩当然更喜欢狮子而反感老虎。实际上仔细回忆,即使是这些动画片里,狮子单挑也是输给老虎的。而我们国家,历史上接触最多的是老虎,很少见到狮子(睃倪)。因此很多文学作品涉及到老虎,比如武松打虎。军事上用老虎比喻将军、用虎符表示兵符等等。

狮子仅仅是用来看门的,或者做菩萨的坐骑,没有“狮王”这种概念。所以,这是个潜藏的文化问题。东方文化偏向于喜欢老虎,西方文化偏向于喜欢狮子。那些无视客观事实、坚称狮子比老虎厉害的人,有被西方文化洗脑的嫌疑。做人还是客观点的好。喜欢一种动物,没必要要求它天下无敌吧。两者都很漂亮,老虎全身华丽无比,雄狮有鬃毛威风凛凛,都是值得欣赏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狮子  野性  之王  丛林  号称  野性的狮子是什么意思  号称丛林之王的狮子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