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为什么今年农历七月才立秋?
立秋作为秋天第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天气开始逐渐凉爽,立秋之后虽然还有一段时间的“秋老虎”,但早、晚的风已经变得凉爽,而且天高气爽,一天凉过一天,正所谓“立秋之日凉风至”。可以说立秋是一个气温由热转凉,接着转寒的过渡期。从古至今,立秋节气也是人们都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气。为什么今年立秋会在农历七月出现2、每年的立秋的时间都在阳历的八月七日、八日或者九日。
但却不能固定在某一天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规律来制定的。每转动一天就是一度。而上面提到24节气也是按照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来说的。地球绕太阳一圈儿下来,就是365日。而每15天一个节气,这样24节气下来就是360天。360天和365天差距不大,却有区别。所以阳历的日子和24节气基本吻合,却不能固定在某一天。
比如2017年立秋是8月7日(农历六月十六);2018年立秋是8月7日(农历六月二十六);2020年立秋是8月7日(农历六月十八);2021年立秋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而今年2019年立秋是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3、每年的立秋时间在阴历的日子中是不固定的。而且变化跨度也比较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我国计算历法,我国使用的历法是农历,农历是依据月亮运行周期演变而来的,一年有365天,阳历每年都是固定不变,但农历依据月亮周期,和阳历之间的时间差就比较大了,最大的可以相差一个月。
再说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立下来的规律,立秋就是太阳位置位于黄经135度时来临。而阳历依据地球和太阳转动规律确定,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是365天,这个都是比较固定的,因此才会出现农历和阳历上的时间差距。二十四节气依据农历而来,自然在立秋节气来临时农历和阳历间差距的天数每年都不固定。
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2019年几月立秋,庄稼收成如何?
2019年立秋在阳历的8月8日,阴历的7月8号,连在一起看见到了3个8,这数字我喜欢,会不会是要发的节奏呢?今年的立秋在农历的七月,按照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来看,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但是俗语到底可信度有多少,这还真没法判定,毕竟庄稼收成是否好和节气有关系,也和后期的管理有关系,不管不顾的情况下,草占了地,即便是好年景也未必见得有收成。
关于节气影响庄稼的说法有很多,有大暑阴几天,遍地是黄金,如此看来,即便是7月立秋,还得看大暑中伏期间的天气好坏。所以对于农村俗语还是要理智一些,只能做个大致参考而已。那今年的庄稼到底会如何呢?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份,所以我们北方的天气一直热不起来,本来干旱的地方,如今几天一场雨,地里倒是不缺墒,比较适合刚发芽不久的玉米生长,也对地里的红富士膨大有好处。
但是,对于种西瓜的瓜农和现在正在采收的桃子来说,这天气有点不地道,本该上色积累糖分的时候,却因为过分的雨水,使得水果风味大减,影响了收成。总之,农业生产不能仅凭几句谚语就来判断丰收,各地种植作物时间都不一样,只能说每年的农业生产中,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每年对于庄稼的期盼,我们都是满心欢喜的希望大丰收。
农村俗语“六月立秋快加油,七月立秋慢悠悠”什么意思?今年立秋是哪一天?
六月立秋冷飕飕,七月立秋热死牛。今年的立秋在农历7月8日,马上入伏,热的日子即将开始了。我们这老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慢悠悠”,和题主问的这个俗语是一个意思,不管是阴历六月里立秋还是在农历七月里立秋,但凡立秋节气一过,就意味着一年都过去了两个季节了,人们会从对温度的感知上察觉到时间的流逝。
六月立秋精神物质都紧张如果立秋落在了6月里面,天气转凉后会热的不明显,人自然会觉得已经进入了下半年。再加上以前的人都指望着庄稼地呢,民间也有“6月立秋晚不收”的说法,天气转凉后,一年两茬地区晚种玉米的庄稼人,种进去收不回来要损失一茬庄稼,这到了年底春节的时候,一家几口都要张嘴吃饭,还得有白面过年招待亲戚,而当年收成欠佳,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你说日子过的紧张不紧张,要不要加油?七月立秋不愁吃喝心情好如果立秋落在7月份,有一句俗语说这早种晚种都能收,心情自然也放的比较轻松了,再加上立秋在7月,天气依旧比较热,可能还出现个秋老虎也保不准,完全没有秋天的意思,总让人有种在夏天的错觉,然而早晚却比较凉快,这时候吃穿不愁,温度又合适,吃完饭散个步或者坐在门口谝个闲传,你说这日子过的慢悠悠惬意不?总之,关于立秋的说法各地都有不同,也有不同的农作经验和生活总结,如“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这说的就是棉花在立秋时节如果才献蕾,十年里面有九年都搭赔进去了。
文章TAG:立秋 七月 立秋为什么是七月节 为什么立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