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叫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或春龙节,还有的叫春耕节,农事节。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用韮菜摊做的煎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还宜吃炒玉米或炒黄豆,叫吃龙豆,蛇俗称小龙,蛇的苏醒抬头,就是龙抬头,“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1、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谣。那么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神话传说说,相传唐朝时因武则天代唐称帝而触怒天庭,玉皇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以示惩戒。而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人间生灵涂炭,百姓受灾而活活饿死,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因触犯天条,被发到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立戒牌:“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一座。老百姓为了拯救龙王,想方设法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金黄的玉米粒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都急忙爆起了玉米花,并设案焚香上供这“开花的金豆”,
龙王看到百姓都在救他,就急忙抬头并大声向玉皇喊说;“金豆都开花了,快放我回天庭吧”。玉皇一看这一情景,只好依诺传谕,诏龙王回天庭继续主管给人间兴云布雨之职,从此以后,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仍然还会爆玉米花或炒黄豆,以纪念龙王的恩情,并形成习俗一直流传下去。二,引龙说,明代已有此俗,据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还有明人于奕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三,“春龙节”说,在民间,二月二还有称为“春龙节”的说法。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2、二月二为什么叫做龙抬头?
金豆花开据传,武则天当上唐朝皇帝,变国号为周,玉皇大帝听闻震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能对人间行云布雨,很快,苍茫大地,哀鸿遍野,一片干枯。司掌天河的龙王不忍心看到人间这种凄惨景象,为救天下苍生,竟不顾玉皇之命,为人间降了一场瓢泼大雨,玉帝暴怒,将龙王打入凡间,压在人间的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有:龙王降雨犯天条,应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上灵霄阁,除非金豆花开时。大家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会开花的金豆,到了来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猛然想到,这金黄的玉米就像金豆,翻炒后爆开的玉米就像开了花。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焚香摆宴,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凡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接着为人间司雨,
3、二月二,为啥叫龙抬头?
古人将天上二十八星宿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四个星宿,东方四个星宿通称苍龙。在农历二月二这天早上的五点到七点,正好是苍龙的角宿从地平线升起之时,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农历二月二,正是春回大地,万物萌发之始,也开启了一年的春耕,因此,在此春耕之始,为了有一个好的开头,人们就将二月二作为一个吉祥的节日来庆祝,以求一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于是每年农历二月二,就定为春耕节,同时呢,在天象上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龙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敬的动物,预示着强壮、富贵和吉祥,我们古人也一直宣称是龙的传人,龙也一直是我们的吉祥图藤。因此二月二也被称为青龙节,正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春第一节,自然要采福纳祥,祛邪避害,图个好兆头。于是,我国各地,在二月二这天,就形成了不少的习俗,
我们中原地区这里过二月二,自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宜忌习俗。在二月二这天,适宜做的有三项:一是宜剃头,二月二也正是惊蛰之时,沉睡一个冬天的万物,开始复苏,植物返绿,动物苏醒,据说也是蛇类、虫类等冷血动物结束冬眠,开始抬头苏醒之时,蛇俗称小龙,蛇的苏醒抬头,就是龙抬头,人们从过大年开始,一个正月里都不宜理发,因此头发自然又长又压头,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大人小孩剃头理发,有借龙抬头的吉利,以崭新的面貌来开启新的一年生活之意。
文章TAG:叫龙 抬头 二月 日期 日期为什么叫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