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可以去钓鱼,我们小时候经常下水抓鱼抓虾,钓鱼,那只是玩耍休闲。你一定是城里人,古人宁可饿死也不下水抓鱼,我亲属六0年饿,下河摸鱼,中指不知道被什么动物鳖,据说江苏一带,可以抓阳澄湖大闸蟹充饥,古代,一般发生饥荒,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自然灾害,不是旱灾就是水灾。

1、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你一定是城里人,古人宁可饿死也不下水抓鱼?快拉倒吧。我亲属六0年饿,下河摸鱼,中指不知道被什么动物鳖?蛇?咬了一口,截掉了一大半,据说江苏一带,可以抓阳澄湖大闸蟹充饥。古代,一般发生饥荒,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自然灾害,不是旱灾就是水灾,水灾,洪水无情,淹死无数人,谁还敢下水抓鱼?旱灾,河流、水塘干涸,鱼早就跑没了!事实上,动物也会先逃跑。

它们对自然灾害先知先觉,比人更早知道,听老人说,地震前的一二天,老鼠蛇从洞穴里出来,密密麻麻地排在路上,争先恐后地逃命。古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常态现象,一是,封建社会农耕时代,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田地被地主霸占,自耕农占比30~40%左右,雇农流民很多;二是,古代天灾、饥荒、战乱、瘟疫横行,小农面对自然灾难,不堪一击,

每个王朝末年,几乎都是民不聊生,流民生变,饿死战死病死者无数,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明末人口为一亿,到了清世祖时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触目惊心,古人饿死,很少有零星饿死的。都是遇上大灾荒、大规模战争,然后出现大面积的死亡,仅1877年~1788年的丁戊奇荒,就有1000多万人被活活饿死,2000万人走上逃荒路。

比如晚清,自然灾害不断,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道光年间的陕西河南大旱灾;咸同之交的大瘟疫;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还有各种地震、蝗虫灾,饿死的不计其数。古代饥民面对饥饿,有什么办法?首先,古代是没有天气预报的,天灾一来,一点办法都没有,朝廷也没办法。旧社会,像《白鹿原》描写的一样,旱灾来了只能去求龙王降雨,水灾来了去求河神,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随着灾荒越来越严重,老百姓最初都是靠自己扛。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饿个一二天,很快成皮包骨。实在扛不住了,就会指望朝廷,地方官府布施,皇帝平常总是说,自己是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老百姓的,黎民百姓是子民。那么大灾大难临头了,百姓不指望朝廷,不指望父母官,还能指望谁来赈灾?逃荒?这就是最后一条路了,

在古代,老百姓也没办法,农民最大的梦想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很多人平时连村子都没出过,不要说州府。就问你,人生地不熟的,拖家带口,天下之大,你往哪里逃?其次,没有食物了,饥饿的老百姓最先采取的是自救,一边找邻居亲戚朋友,看有没有接济一些,二是没粮食,找瓜菜代。瓜,地瓜南瓜,过来人都知道吃多了伤胃,

瓜菜也吃光了,就摘野菜,上山采野果。最后,才是找动物,因为动物最难搞定,山上的老虎、豹子、野猪,一般的老百姓就不用想了,抓不到。顶多是老鼠、青蛙这些小动物,可是等到最后,灾荒大面积爆发了,千千万万张嘴巴,多么可怕。野菜野果早抢光了,小动物抓光了,只有啃树皮,饥荒爆发后,很可能是饿死者无人料理,还会引发瘟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为了活命,易子而食也不足为奇,最后是饥民抢粮,举事。抓鱼?古代的鱼不是一般难抓古代的河,大多是大江大河,黄河、海河、淮河、漳河几乎年年发大水,饥荒年代,有没有人下河抓鱼呢?很难!首先,如果碰到旱灾,几年不下雨。农田崩裂、河流干涸,粮食绝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何况平民百姓,更可怕的是旱灾后,往往有蝗灾,蝗虫吞噬一切,包括嫩树叶。

旱灾,小河干涸,就只有大江大河了,古代没有电,电鱼不用想了;老百姓也不允许私藏炸药,那时的火药都用来做鞭炮了,炸鱼更不可能。捕鱼,需要有专业的工具,只有渔民才有这能耐,一是用鲈鰦,二是撒网,除了渔民,普通老百姓徒手抓鱼,你当鱼是傻的?游泳冠军也抓不到,即使侥幸抓到几条鱼,能当粮食吃么,能顶几顿?其次,如果是水患,河流漫涨,就更加不可能下河抓鱼。


文章TAG:杀活  有人  饿死  古代  为什么有人不敢杀活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