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北,小年南;二十三,二十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是北方人,我们这里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那时候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还是同一天,都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既然皇帝在这一天祭灶了,民间就只能推后一天,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虽然后来没有官家百姓的说法,但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小年延续了“官三”的传统,而南方离政治中心远,小年保留的还是“民四”的传统,所以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
1、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是为什么?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庭述职时说好话,保来年一家幸福美满。民间传说,灶王爷要在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情况,主要汇报家家户户一年的善恶是非,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情况,决定对每个家庭的奖惩报应,为了让灶王爷在汇报时,多说好话,少说不利自己家的话,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便会祭灶。各地风俗不尽相同,我们的家乡在关中平原,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烙饼,这种饼与日常不同,把发好的面团揉好,用擀面杖擀开,放上菜油、芝麻、白沙糖等,然后卷起来,用刀切成一两寸的小段,侧翻起来,再用擀面杖擀面杖擀成圆形的饼,最后放到锅里烙熟,我们当地称为油旋饼,
第一锅饼要献到灶王爷的神龛前,家人是不能吃的,第二锅小孩子才能吃,在饥饿的年月中,这祭灶的油旋是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平时是不会做这油旋饼的,所以,小时候,就盼着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吃油旋,灶爷见玉帝,就能保平安”。腊月二十三后,便不能动干锅,就是不能再灶饼了,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灶豆豆、烙棋子豆后,才可动干锅,不然的话,就是对灶王不敬,家人也会在脸上留下麻子,
2、为什么腊月二十三被称之为小年?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称为小年?这是事出有因的。多数人不知道初五,十四,二十三的真正意思,我也不希望解释得更清楚,毕竟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但多数人,包括部分的祖辈生活在城市的人,他们也融入其中,灶神,大家都知道其意。但古人偏偏用了一个神,这就叫有些人难以接受,古人在几千年提出的这个词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仅正确,而且是尽量精准。
3、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为什么南北方有些地方不一样?
小年北,小年南;二十三,二十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是北方人,我们这里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据说南方是二十四,南北方差一天,故而有“小年北小年南”的说法。至于为什么南北方不在同一天过小年,这跟雍正皇帝有关:雍正年间,每年在坤宁宫祀神,向上天汇报上一年情况,为下一年祈运祈福,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也拜了;王公贵族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下面的人二十三这天侍候当官的祭灶自己家自然就没时间,只好退后一天,因此才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后来,社会进步了,官民平等,大家就都在二十三这天过小年,也捎带着沾一点“贵气”;北方离皇城北京近,自然受“皇亲国戚”的影响比较大。而南方却依然保持了在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要说南北方过小年有什么不一样,我先说说北方。
我们这管灶神叫灶王爷,传说他本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婚后却游手好闲,败光了家业,流落街头,有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看到前妻生活很好,羞愧难当,钻进灶坑烧死了。后来玉帝封他为灶神,掌管民间;并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以赏善惩恶,赐福或降灾,“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于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祭灶王爷,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前者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之后嘴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烧旧灶王爷画像的情形;因为他烧完了灶王爷,灶王爷就上天走了,剩下的糖果自然是我们小孩子的口中食了。而且“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事儿要男人做,可能是因为灶台上那句横批“一家之主”吧?然后家庭主妇们紧接着第二天就打扫房屋,包括每一处犄角旮旯,连一丝蛛网都不能放过,以“扫除迎新”、“除陈布新”;张罗着给家里老小剪头,因为“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还得剪出五彩的寓意吉祥喜庆的窗花贴上,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文章TAG:小年 二十三 腊月 祭灶 为什么腊月二十三是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