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带音的颜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用端午节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这天,我们家还在南方,家家的大人们都是包传统的粽子,然后在蒸煮粽子的锅里一起煮一些鸡蛋和咸鸭蛋,一般这一天上学的孩子们书包里都装有煮熟的鸡蛋。
1、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
瑞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反遭楚王逮捕迫害,最后投进泊罗江自尽,老百姓为了悼念他,在这天里,家家户户包粽子,纷纷投入江中喂鱼,祷告先生平平安安。随着年月的变迁,定位成一个纪念日,世世代代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形式上有了改变,所以每年五月初五到来,既有吃粽子的习惯,又有在江河湖泊水面上,举行划龙舟大型活动。
2、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说说你那儿怎么过端午节的?
记得上小学时就读过的课文,说的是楚国大夫,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为了纪念诗人,后人们把“端午”这天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我记得很清楚,老师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这段课文的,说后人们为了防止水中动物伤害到屈原的遗体,就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用芦苇叶或蒲叶包的米质食品投入汨罗江中,原意是把水中动物喂饱,使其不能去侵害屈原的遗体,天长日久的传承下来形成了如今祭天,祭水的民间活动。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这天,我们家还在南方,家家的大人们都是包传统的粽子,然后在蒸煮粽子的锅里一起煮一些鸡蛋和咸鸭蛋,一般这一天上学的孩子们书包里都装有煮熟的鸡蛋,后来到了西北。西北的生活应该是北方的习惯,但端午这天也是吃粽子和鸡蛋,这时候我知道了历法日子还有公历农历(阴历阳历)之分,再后来我调回了胶东,与外地不同的是,每到端午这天我们这里都是吃饺子,一直到最近这几年这里也开始吃粽子了,略有区别的是端午这天早上吃粽子,中午炒几个菜,晚上包饺子,剩下的应该都一样吧。
3、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二、“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
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三、“端午节”的引申义。“端午节”本来是古人创建的一个节日,其本义是对“飞龙在天”的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后演变成膜拜祭祀龙祖(龙图腾)、祈福驱邪的人文节日。
到了战国时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他是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尽的,从此,人们亦将“端午节”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又增添了些纪念内容,如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也就是说,从“端午节”崇拜“飞龙在天”龙星的自然天象文化,到择吉日祭祀膜拜龙祖、祈福驱邪、再增添对历史人物屈原等人的纪念等等的人文文化,使“端午节”内容与意义引申、演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文章TAG:大端午节怎么由来的 端午节 大端午节怎么由来的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