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日期,今年有四十天伏天我们还是回过来,看看今年的伏天如何算的。秦德公肯定不会想到,在之后的2500年来,三伏天居然深刻的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三伏,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里,有“秦德公二年初伏”的文字,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说法了。
1、今年的三伏天多长时间,三伏天的日期是怎么算的?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四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
2、伏天怎么计算的?只有三伏吗?
三伏天是中国独有的民俗,他的历史久远,据考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二年,秦德公设立伏日,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盛夏来临,人们最好都隐伏起来,以避开酷暑。伏,就是要向狗一样趴着,嗯,这是大河我编的,咱也皮一下,秦德公肯定不会想到,在之后的2500年来,三伏天居然深刻的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那么,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如何确定哪?秦国是虎狼之国,各诸侯当然并不买账,但是,当秦朝统一中国后,形式就不一样了。人们特别重视三伏天的风俗,但是,对于如何确定三伏天的具体时间,民间没有统一。一直到汉朝,朝廷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设立伏日的本意就是避暑,于是乎,便要求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气候现状灵活选择伏日,不必求同。
注意,这时候,三伏天就是各地自行规定,根据当地炎热的气候来定,后来,随着皇权的逐步加强,以及天文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伏日的计算逐步就明确了,以农历为准,“夏至三庚”,即在夏至后,从第3个“庚”日开始算起,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也是10天。
以今年为例,2018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6月27日庚寅,7月7日庚子,7月17日的庚戌,7月27日庚申,8月6日庚午日,8月7日立秋。所以,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6日出伏,说了这么多,你会计算了吗?有的人觉得,这些天干地支,看起来就晕,就算会计算了,又有什么卵用!其实,在你的血液里,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当你每天都在琢磨的时候,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突然感觉到,一理通百理融,这种美妙就象醍醐灌顶一样,一下子就开悟了。
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三伏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三伏天就是最热的?
说到三伏,它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记时方法是相关的伏天与二十节气中的夏至相关,夏至是入伏的参考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初伏为十天,中伏为十天或二十天,末伏为十天,中伏是十天或二十天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我国的传统历法其实包括三套方式:一套是传统的夏历(汉历)或农历,一套是二十四节气,还有一套是干支记时法,比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就是用的干支历法,
干支法是这样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用天干和地支配在一起,一共有六十种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文章TAG:2017年的三伏怎么算 三伏天 三伏 日期 2017年的三伏怎么算 三伏天的日期是怎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