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感冒拔罐怎么选穴位

大椎至腰阳关督脉循行线;膀胱经风门,肺俞及其循行线;委中,曲池。配穴:风热者加曲池,尺泽;暑湿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头痛者加印堂,太阳;对久病体虚的感冒患者,除辨别风寒,风热选穴外,如兼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血虚者加拔血海,三阴交;阴虚者加拔关元,命门

感冒拔罐怎么选穴位

2,拔罐穴位图的介绍

拔罐穴位图,一本医学书籍名称,全名《中医拔罐穴位图 》,由广州市好轻松医疗科技出版,书中挂图分正面、背面两张,介绍了常用刮痧区位、穴位等,说明书中介绍了刮痧方法、常见病刮痧取穴等,该书作者多年来从事中医按摩、刮痧、拔罐治疗工作,临床经验丰富。
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取穴: 感冒:多取太阳、印堂、合谷等穴位。 头痛:大椎、太阳穴。 疟疾:大椎。 哮喘:肺俞、中脘、气海。 胃炎:中脘、脾俞、足三里、内关。 打嗝:膈俞、中脘。 肠炎、痢疾:天枢、气海、足三里。 肋间神经疼,肝脾按压疼:支沟、阳陵泉或者疼处(阿是穴)。 腰背痛:大椎、肾俞、殷门。 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承山。 痛经:关元、三阴交。 眼红肿痛:太阳穴。 ... ...

拔罐穴位图的介绍

3,谁能帮我找一个拔火罐的穴位图 简单实用的

拔火罐的穴位图
没有固定的部位 中医的一种疗法,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火罐有竹制.玻璃制等多种,本法在民部很常用,多与针刺配合使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 拔火罐时,可根据部位选用大小合适,边缘厚而光滑.底部宽大呈半圆形的玻璃陶磁罐。先将火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罐的部位,涂以少许凡士林,将蘸有洒精的棉花用镊子或夹子夹住点燃,伸入罐内;几秒钟后迅速抽出,随即将罐子扣在患处,由于罐内空气被热驱逐成真空负压可把皮肤牢牢吸住,拔15 ̄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与皮肤脱开。 拔火罐时,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孕妇的腰.腹部不能拔罐,心脏部位.乳头.毛发部位.患有皮肤病的地方也不宜采用此法.

谁能帮我找一个拔火罐的穴位图 简单实用的

4,拔罐的穴位图

拨火罐是没有穴位图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和需要来治疗,在中医的经络学里是将痛点为阿是穴,你就在最痛的地方拨罐,时间为十分钟取下,哪里最痛就拨哪里,另外建议你到书店买一些关于经络走向的图来看,按照提示和根据你的症状对比来做,这样效果会更专业也更好些。还有你的头疼应该是由于你体内的湿热而导致肝的虚火上升所引起的头疼,建议你在饮食上尽量清淡些,每天在头部顶端的百会穴敲拍二十下,坚持一段时间后头疼症状会有所改善,试试吧!
参考网站:阿邦针灸(配穴位图)
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取穴: 感冒:多取太阳、印堂、合谷等穴位。 头痛:大椎、太阳穴。 疟疾:大椎。 哮喘:肺俞、中脘、气海。 胃炎:中脘、脾俞、足三里、内关。 打嗝:膈俞、中脘。 肠炎、痢疾:天枢、气海、足三里。 肋间神经疼,肝脾按压疼:支沟、阳陵泉或者疼处(阿是穴)。 腰背痛:大椎、肾俞、殷门。 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承山。 痛经:关元、三阴交。 眼红肿痛:太阳穴。 ... ...

5,拔罐穴位有哪些拔罐穴位图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罐穴位有哪些?拔罐穴位图示是什么呢?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图)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穴(涌泉穴位图)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穴位图)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穴(神阙穴穴位图)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背俞穴穴位图)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穴(穴位图)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大椎穴位图)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穴(穴位图)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穴(穴位图)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6,风湿拔罐穴位图是哪些

拔罐可以选取:肾俞、脾俞、大椎、还有就是局部取穴,就是关节附近。很深的紫色就是湿气过重的表现。同一个地方间隔一般三天左右,或者你看拔罐留下的痕迹淡去了一部分就可以了。同时你可以买海盐袋在微波炉里烤热进行热敷,或者用艾条灸。(1)拔罐时须保持室内温暖,防止受凉。  (2)初次拔罐及体弱、年老、紧张者,或儿童,宜选择小罐具,且拔的罐要少。同时选择卧位,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神情,询问病人的感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3)选择好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  (4)拔罐时动作要做到稳、准、轻、快。  (5)拔罐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6)起罐后局部若潮红、瘙痒,不要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即可消散。  (7)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末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8)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息,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拔罐要注意的事项挺多的,我家也在用拔罐用的就是好颐灸的远红外线温灸真空拔罐,这种拔罐用起来效果很不错,拔罐的要点说明书上基本都是有的。我家人用了一段时间跟我说身体比以前好了很多,舒畅了很多,如果你要拔罐的话还是要长期坚持的,短时间的是没有效果的。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罐穴位有哪些?拔罐穴位图示是什么呢?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图)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穴(涌泉穴位图)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穴位图)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穴(神阙穴穴位图)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背俞穴穴位图)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穴(穴位图)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大椎穴位图)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穴(穴位图)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穴(穴位图)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文章TAG:拔罐  穴位  位图  感冒  拔罐穴位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