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明星是什么身份?
古代的的明星只是取巧混饭吃,知明度不高,是不入流的职业,还不如种地的农民,只要你入了演员的行,死了都不能埋进祖坟。在古代没有电影,电视剧,小品这类剧目。古代主要是唱戏,歌舞,相声,评书,杂耍等娱乐项目为主。在古代演戏和歌妓,舞妓都是不入流“统称下九流”的职业,古代的戏子,歌妓,舞妓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被生活所逼,为了活命不得己入了演戏行。一旦入了行就成了贱民,遭人白眼,生死由命,连累子孙后代都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死了都进不了祖坟。经常看有钱人的脸色行事。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真正的明星是民国以后才有的新词,演员地位开始提高。相声,评书是茶余饭后在茶馆里,或走街串巷,上不了大场面,讲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段子,博得人们的喝彩,高兴了赏几个零钱养家糊口。
现代人靠身份证辨别身份,那古代人靠什么辨别呢?
古代没有身份证,大多时期都是以印章作为证明,上到皇帝专用的玉玺,将军大臣有朝廷发放的官印,平民有普通印章。最早追溯到战国时期出现照身帖,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推行的,把人的头像和籍贯刻在竹板上,是最早的身份证明。到了隋唐开始出现了详细的身份证明“符牌”和“传信”,上面会刻有姓名、官职等信息。“符牌”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代表的是兵权和皇权。
到了唐朝以后,“符牌”成为了官员的身份身份象征,当时“符牌”的外形酷似鱼的外形,因此也称“鱼符”,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鱼袋”。到了宋朝后,官员一般直接用“鱼袋”代表品级身份。在明清后,“符牌”衍生成了“牙牌”和“腰牌”。明朝 的“牙牌”上标有朝臣的姓名和职位,还有适用范围和禁止事项。清朝的“腰牌”上标有姓名、年龄、相貌、编号、职位和发牌时间,类似于当代的身份证了。
古人什么情况下称自己为“吾”、“予”、“我”?
区别还是有的!吾侧重于一种力量或气势的加持,有决心,有坚持,不后悔,这个字往往强调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比如吾意已决!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吾道不孤矣!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未尝不得见也!——《论语》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也就是说,这个吾强调一种意识,意志,观点,并且听起来有满满的孤独之感。
余侧重层面相对小一些,力道和深度也没有那么足,表示自己的个人意愿,并且这种意愿不会上升到一定高度,与理想,抱负,家国关系不大,更侧重于生活中的自我表达和叙记。比如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余囚北庭,坐一土室。——文天祥《正气歌》黄初三年,余朝京师。——曹植《洛神赋》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司马迁《史记》余次并论,择其言尤雅者,——同上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朱彝尊《高阳台》余记其厅额曰“紫藤红树山房”——沈复《浮生六记》显然,我们可以看出,“余”侧重的是如实记叙,语气平淡如娓娓道来。而上面的“吾”有精神属性。我我,在古文或诗词中,侧重于我个人,强调于自身感受,或者是自身的情感。它没有那种道德或理想的高度,也不似于毫无渲染的叙述,侧重于有一些伤感或叹息之意,有时这个“我”指的是我们。
比如我闻琵琶已叹息。——白居易《琵琶行》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司马迁《史记》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同上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将近酒》多情应笑我——苏东坡《念奴娇》青青子襟,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李清照《如梦令》比如可以打一个小小的比方,如果有第三人在场,说的是理想抱负忠君爱国,那么用“吾”,说得是读书写字的生活来自我愉悦,那么用“余”,如果抒发个人那点小心情,用“我”。
文章TAG:身份 古代 星座 十二 自己在古代是什么身份 十二星座在古代是什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