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的去世,从人类角度来都会伤心的,这是共通的。他们用鲜花这种有美好寓意的物品,来表达对死去亲人、朋友的思念,也让葬礼多了一份温情与爱意,中世纪的欧洲人对死亡的看法即基督教的看法,火葬后烧剩的遗骨会被埋入墓园,日本同一家族或同一姓氏的亲人都是埋在一起的,就是家族墓。
1、日本人是如何对待死去的亲人的?
日本对待死亡的亲人多以鲜花所表达,但近些年随着时代变迁他们又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葬的方法,百度所搜,不代表全部在我们的认知中,鲜花在婚礼中出现的情况,绝对要比葬礼多。中国传统葬礼一般都是沉重、悲恸的,哪怕会用花作装饰,也多是白色花圈或花环,而日本喜欢摆放的是鲜花坛,被制作成了波浪的形状,有着更迭不息的寓意。
鲜花大多都采用朴素的白菊,这和树木希林想要简单仪式的愿望一致,而这种花坛,制作细致到连所用的白菊,都按绽放程度来分类使用,才会呈现出最后这素雅又肃穆的告别仪式,有种“归于圣洁”的感觉。这种殡葬花艺在日本也叫做“生花祭壇”,其突破传统花艺的框架,成为日本殡葬仪式中备受瞩目的一环,这些花艺师用自己的双手,给予死者最大的尊重与体面。
鲜花在表白、结婚中都能作为情感寄托之物,在死别中更能缓解悲伤的氛围,让死亡不再那么沉痛,变得优雅与淡然。他们用鲜花这种有美好寓意的物品,来表达对死去亲人、朋友的思念,也让葬礼多了一份温情与爱意,有的“生花祭壇”上,会特意将逝者生前最爱的事物设计在其中,让亲友们缅怀着逝者的点滴。花开花落,就如同人生人死,
日本人对于死亡是比较淡然的,他们认为:“生死都是自然法则”,所以要用鲜花为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与“生花祭壇”同样体现这种日本人生死观的,还有日本的殡葬方式,在明治时期,日本人的埋葬方式还是以土葬为主的,但是二战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火葬在日本快速普及,到后来火葬率超过98%。日本人能够很快接受火葬,与他们自古以来持有的生死观有关,
他们信奉佛教,不拘泥于逝者的遗体,所以对火葬比较宽容。而火葬后烧剩的遗骨会被埋入墓园,日本同一家族或同一姓氏的亲人都是埋在一起的,就是家族墓,而家族墓每年的清扫与维护费用,都是由后代来承担的。但是在人口逐渐增多、土地逐渐变少、家族观念逐渐稀薄的现代社会,日本人又开始寻找新的殡葬方式,那么适应了现代人需求的纳骨堂,就开始越来越有人气了。
在东京幸国寺琉璃殿里,LED灯照射着2045个水晶雕刻的佛像,他们分布在各个墙壁上,而这座琉璃殿就是新型的高科技纳骨堂。纳骨堂是一种存放遗骨的室内设施,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不用定期打扫墓碑,不用缴纳大额的维护费,环保节约,是顺应社会的现代化墓地,逝者的骨灰会被放入墙后的骨灰盒里,并且配套一张智能卡,为人们存储信息。
2、外国人如何看待亲人离世?
亲人的去世,从人类角度来说,都会伤心的,这是共通的,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比较重的国家,亲人联系的纽带很紧密,家的情结,是中国人的一种寄托;而外国,尤其西方国家,是一种宗教文化比较重的国家,信仰基督,上帝等,相信生死轮回,并不认为是直接死亡,相反认为是去另一个世界所谓极乐世界。所以在面对死亡这一块,中国相对情感更重些,西方相对偏理性些,
3、中世纪的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自公元476年12月31日,欧洲人就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终于把罗马人打趴下了,明天就是欧洲人中世纪的天下了。欧洲人的先祖在蛮族大肆入侵西罗马帝国时代就陆续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因此,中世纪的欧洲人对死亡的看法即基督教的看法。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将现实世界看作天堂,及时行乐主义,相当懂得享受生活;欧洲人而是认为天堂在遥远的天边,
(地狱天堂一寸间)正因为此,中世纪的欧洲人很少有抗争意识,反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忙来到这个令人痛苦世界的过客而已,而死亡代表着来世即新的开始,虽然肉体消失,但新的生活却即将开始。基于这种观念,欧洲人在现世生活中需要忍受肉体之痛,无须介意现实的苦难、一切的不公平,著名画作《地狱》但是,对于中世纪的人们来说,不但有美好的天堂,也有可怕的地狱,很多人年幼时反而沉浸在最终审判和死亡的恐慌中。
文章TAG:亲人 看待 离世 德国人 外国人 德国人如何看待死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