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姜维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说姜维粗有文武,这是大家公认的评价,在《三国志姜维传》结尾总结,对姜维的评价是,我们可以看到,姜维实际上是灭亡蜀汉的罪魁祸首,纵观《三国志》,对姜维并没有贬低,反而是抬高他了,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1、《三国志》为何极力贬低姜维?姜维的实力究竟如何?
纵观《三国志》,对姜维并没有贬低,反而是抬高他了。在《三国志姜维传》结尾总结,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这个评价是对姜维的客观评价,而在《三国志》中,把姜维和蒋琬、费祎合传,也是认为姜维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体现。
说姜维粗有文武,这是大家公认的评价,姜维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曾经受到诸葛亮的赞赏。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对他的定位,“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只是把他定位于李邵、马良之上而已,并没有把他当做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至于蜀汉内部的人员的评价,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
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而钟会对姜维的评价则是,“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也就是在夏侯玄、夏侯诞这个层次的,而邓艾的评价更为刻薄,他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言外之意,姜维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从当时内外的评价来看,对姜维的评价都不太高,认为他根本不可能达成北伐成功的意愿。但是,姜维不顾大家的反对,反复进行北伐,最后搞的民穷财尽,
我们如果对姜维的北伐举动进行评判,我们可以看到,姜维的行动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而战术上也没有相应明确的行动。他的北伐,实际上跟军事骚扰差不多,可是,要进行军事骚扰没有必要出动举国之兵,这就形成了本末倒置。而姜维和诸葛亮不同,他只管军事,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不加理会,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是对全国的经济统筹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才开始军事行动。
而姜维则是不管不问,只管随心所欲的开战,在他的军事行动期间,他将蒋琬、费祎多年的积累消耗一空,使得整个蜀汉处在了经济崩溃,政治灭亡的边缘。而且姜维还胡乱指挥,随意改变行之有效的防御方针,破坏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开门揖盗,使得钟会轻易拿下了汉中,为了补救,姜维被迫退守剑阁。姜维这支主力就这样被钟会牵制住,使得钟会得以趁虚偷渡阴平,直达成都城下,迫降了刘禅,
如果不是姜维胡乱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依靠秦岭天险拖住钟会。邓艾就算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偷渡阴平,因为钟会被险要地势牵制,姜维这一支部队随时可以调往危险的地方补救。邓艾绝不会自寻死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姜维实际上是灭亡蜀汉的罪魁祸首。而《三国志》里面对他的评价已经不是极力贬低了,而是相当抬高他了,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
2、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因为他们都投诚过来的,投的主公是刘备,三国演义抑曹尊刘的。况且三国前的乱世,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各路诸侯,包括曹操手下也是一路招降纳叛,手下成名的英雄都是以前敌对势力收过来的,比如五子良将,这并不丢人,也没人看出身,反而显得主公有气度,能爱才,贾诩就是利用这一点,和张绣一起,尽管和曹操有杀子之仇,还是投过来了,而且过得不错。
文章TAG:姜维 叛变 三国 姜维为什么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