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稚听闻此事,认为白蛇罕见,可拿白蛇大作文章,奈何白蛇已经被刘邦等人吃了。在斩蛇之处,有人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夜里啼哭,问她怎么了,老妇人说了儿子被杀了,所以哭,那人又问,为什么杀老妇人的儿子,老妇人回答,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史记》里早有记载。
1、刘邦真的斩过白蛇吗?他为什么要斩白蛇?
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史记》里早有记载。话说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在一次送囚犯去骊山做苦工的途中,工期将近而无法按时送达,刘邦强行催着走,囚犯苦不堪言,陆续偷亡,但大部分也被刘邦用绳子绑着捉了回来,刘邦心理发愁,按照秦律,囚犯逃亡,依时交不满人的话,那押解人也要很大的负责任,来到丰邑这个地方时,刘邦看着像畜生一样被绑着的囚徒们,心理很不是滋味,联想到秦朝暴政,百姓民不聊生,刘邦也不想再做这刽子手,宁愿舍官不做,归隐算了。
于是刘邦趁着酒劲,在晚上偷偷把囚徒的绳子解开,让他们各自逃命去,囚徒们十分感激刘邦的大义,除了走了的之外,剩下的还有十来个囚徒,愿意追随着刘邦一起逃亡,一行人狐潜鼠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突然前面的探子来报,说路中间横亘着一条大蛇,还是照原路回去,再找路走,可刘邦此时已有了几分醉意,拔出宝剑就将大蛇一刀两断,众人继续往前走,找了个地方休息。
而在斩蛇之处,有人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夜里啼哭,问她怎么了,老妇人说了儿子被杀了,所以哭,那人又问,为什么杀老妇人的儿子,老妇人回答:“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化成大蛇挡道,被赤帝之子斩杀”,说完就不见了,那人把这事告诉了刘邦,而来投奔者也越来越多了,这故事记录在《史记》中,在唯物主义者眼中,白帝之子化为白蛇,又被赤帝之子刘邦斩杀的事是纯属虚构的,其目的不过是用了运用了鬼神之说,来塑造刘邦“真命天子”的旗号,斩白蛇起义就和“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鱼书一样罢了。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刘邦是赤帝之子,可这赤帝之子在成为皇帝之后,祭祀的却不是赤帝,反而是黑帝,斩蛇的事只字不提,好像完全没了这回事一样,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畴,照我个人理解,排除了白帝、赤帝子这样的神话后,刘邦应该是斩过白蛇的,但那是用来祭旗起义的牺牲,陈胜、吴广、项羽都以秦官吏的人头来祭旗,宣布起兵反秦,可刘邦当时势力较弱,只能选择动物的血来宣布起义。
秦朝发迹于西戎地区,祭祀白帝,五行属金,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兴起,到秦末汉初得到了发展,学者们为了证明汉代秦统的正当性,于是硬凹出了一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出来,司马迁也不好直接反驳,于是将其记载了下来,就成为了现在著名“斩白蛇起义”的传奇,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2、徐克的电影《青蛇》,为什么不叫《白蛇》?
第一次看徐克电影《青蛇》时,我也曾有过“为什不叫《白蛇》?”的疑问,后来才知道,电影《青蛇》虽然讲的也是《白蛇传》的故事,但叫《青蛇》而没有叫《白蛇》是因为电影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青蛇》。1990年代初期,李碧华的小说超级火,陈凯歌拍了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徐克则拍了李碧华的《青蛇》,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看过电影《青蛇》的朋友都知道,《青蛇》跟《白蛇传》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青蛇成了主角,白蛇成了配角;法海不再是老法海,而且还有了些许情义。总体来看,《青蛇》很有魅力,没把小说拍坏,还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极具个性的青蛇与法海,另外,徐克在《青蛇》里尝试了风格的变化,包括画风、原声音乐、人物表演都非常具有个性。
3、刘邦斩白蛇,王莽是白蛇投胎来报复汉朝的吗?
文章TAG:白蛇 流泪 白蛇流泪为什么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