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河可以游泳横渡啊”于是你认为,游泳横渡那条河并非难事但事实是,有50%的可能你会淹死你的判断和事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你只能通过询问“幸存者”来获得信息。他提醒学生,古之道其实是“射不主皮”的,射也是当时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
1、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啊…打个比方比如一群人分别游泳过同一条河50%的人淹死了50%的人成功游到了对岸那么当你想要询问“游泳横渡这条河”难不难的时候你只能问到那一半成功游到对岸的人,也就是幸存者因为那些淹死的人,你是不可能问到他们的结果就是,你问到的大部分人甚至所有“有经验的”人给你的答复都是:“那条河可以游泳横渡啊”于是你认为,游泳横渡那条河并非难事但事实是,有50%的可能你会淹死你的判断和事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你只能通过询问“幸存者”来获得信息。
2、孔子说“射不主皮,力不同科”是什么意思?
原话应是: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射,是当时士大夫都必须掌握的技艺。而在聚会宴饮或重大仪典时,从上至国家下至一乡,都常有射箭比赛,因此,射也是当时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譬如有如下一则: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用射礼来启发学生们如何保持君子之争。
但是这种代表文明象征的君子之争,在当时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却开始变成了另一种味道,那是什么呢?当时人们在射礼上,再也不是竞赛谁的准的高,谁能正中靶心,也即射箭的技艺本身;而是竞赛谁能够“贯革”,也即能用箭射穿靶子,等于主要是比赛谁的力气大。按照道理,射箭应当主要注重于准头,而不应是以力道为主,因为比力道应当是交由其他科目来比的。
因此,“射不主皮”的意思是:射箭不是以贯穿靶子上的皮革为主要目的,而“为力不同科“的意思是:其用力的方式(即射准)与比赛力量是属于不同科目的。君子习学射艺,射成为一种礼,在周礼中不仅仅是承担“尚武”的功能,其实也是一种《大学》中所倡导的“知止”的训练,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才符号“礼乐之治”的理想,而非蛮力之争,
但在礼崩乐坏时代,社会的风气开始被破坏,人们更崇尚的已经不是那种在准头之间的毫厘之争中所显示的优雅,而是更膜拜于看谁有蛮力将皮革射穿。孔子不觉这种变化是好的,他向学生指出这藏于背后的礼及道的不同,他提醒学生,古之道其实是“射不主皮”的,《礼记》中记载:“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也就是说,从历史上来看,商纣无道之时,人们在射上也是崇尚”贯革“蛮力的;但在武王克商之后,整个社会又恢复到“射不主皮”的自然的射艺的本来状态。
文章TAG:偏差 幸存者 偏差行为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