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各自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纷纷著书立说,开门授徒,游说宣传,各执其说,互相辩驳,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少人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怀疑、冲击和批判旧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乃至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发前人之所未发,发常人之所不敢发。
如屈原的《天问》一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在奴隶社会中形成的哲学、政治、历史、道德特别是“天命论”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黄宗羲在《原君》 文中更敢于大胆揭露封建君主的罪恶,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被梁启超认为是“极大胆之创论”,从而推动了“晚清思想之骤变” 。行为卓异的超拔流俗精神不少诗人在独特的思想观念、人生目标和人格理想的指引下,敢作敢为,不规行矩步,不随人俯仰,不随俗浮沉。
他们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热衷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社会,去推进国家的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理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有时甚至到了被人认为是狂妄的地步。如李白还在年轻时就豪迈地宣称:“宣父(孔子)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不少人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敢于去冲击旧观念旧体制、旧办法,进行创新和变革。
北宋王安石为革除时弊而进行的变法等,都是中国历史上伟个大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所提出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充分展示了改革者非凡的胆识和敢于冲决一切罗网的大无畏精神。困苦际遇而独善其身精神一些诗人身处贫困而能安之若素,甚至能够以苦为乐、化苦为乐。陶渊明一生经常尝到贫困的滋味,特别是在他归隐之后,但他却说:“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 以笑对贫困的独特方式,坚守其“贫贱不能移”的人生去准则。陆游一生也曾屡被贫困所困扰,但他却说:“丈夫穷空自其分,饿死吾肩未尝胁。”直接而坚定地展示了自己宁可挨饿也不肯去谄媚逢迎的志节。人格独立与审美理想结合精神在具有独立人格、追求独立人格的诗人中,他们在创作中敢于突破前人窠臼,不屑于邯郸学步、亦步亦趋,能勇于创新,大胆披露内心的真情实感,大胆展示个人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和不羁精神。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具有独立不惧的精神品格,其诗就一如其人,钟嵘《诗品》的评价是“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李白诗歌气势豪迈奔放,笔墨酣畅淋漓,也是其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和对黑暗势力抗争心理的形象体现。当然,如果细分析古代诗人的人格独立精神,绝不止上述四种精神,比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蔑视权贵精神;“文章最忌百家衣”独立创新精神等等……。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境界是什么?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境界就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能敏锐分析,综合考虑,坚持个人主张,不盲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同时又一般不是反社会行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首先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是敢于质疑一切,具备调查研究的作风,不人云亦云必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所以还应具备实证的能力,即从逻辑和现实中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实际论证。
而自由思想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同时对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有较为系统的深刻的认识,能从众多思想流派中吸取精华形成个人思想主张,作为行为准则,更高层次是作为信仰,以奉为人生信条。其实质是人的个性解放的深层与表层反映。其核心是民主和自由。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在当今当下仍旧是人性解放的核心。
文章TAG:人格 独立 怎样才能 拥有 包括 独立的人格包括什么意思 怎样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